Skip to main content

Vibe,代码与心跳

· 4 min read
苏心贤
BJTU 詹天佑学院在读 • 技术爱好者 • 硬件发烧友

你是否也感觉,自己正活在一种奇特的张力之中?

我们一边惊叹于AI真是太好用了,一边又在深夜里渴望一次不被算法推荐的、纯粹的相遇。我们一边在社交网络上精心构筑一个做事易如反掌的完美人设,一边又对从GPT到豆包那机械化的吹捧感到生理性不适。

这种感觉并非是你独有

今年的年度词汇,“氛围编程” (vibe coding),本身就很让人难以理解。它将最不精确的人类直觉(vibe),嫁接到了最精确的机器逻辑(coding)之上。你不再需要敲上“我想要的variables”,只需要告诉它“我想要的vibe”。我们与机器的关系,正在变得亲密。

但舞伴并非总是和谐。当技术的力量过于集中,便催生了令人不安的 “寡头兄弟” (broligarchy)。这群科技巨富,用代码和资本,不动声色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,甚至我们的民主。于是,一种源自《星球大战》的蔑称 “铁罐头” (clanker) 开始流行,人们用这个词来指代那些抢走我们工作、侵入我们生活的AI和机器人。这声“铁罐头”,一半是玩笑,一半是我们内心深处,对被AI全面接管的恐惧。如果一个人,能从高等代数和你聊到东方Project,再到植物学,历史,与充当你的心理医生,无缝转换,你是否会有种在街上看到小推车上同时写着算命,包饺子,给小孩招魂,科研指导的荒谬感?

不可计算的人性

在这场与算法,与大模型的共舞中,我们空前地渴望找回自己的“心跳”。于是,一种极致的矛盾行为出现了:“气场农耕” (aura farming)。年轻人们像培育珍稀植物一样,小心翼翼地“种植”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,追求一种“看起来毫不费力”的松弛感。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:我们为了显得真实,而进行着最精密的表演。 而当我们看穿了彼此的表演,便会厌恶那些虚假的喝彩。“别再无脑吹了” (Stop glazing),这句在Z世代中流行的话,像一把锋利的小刀,刺破了社交泡沫,捍卫了真诚。同样,在办公室里,“任务伪装” (taskmasking) 的悄然兴起,也是一场无声的反抗——我们用假装忙碌,来对抗那种只重“在场”不重“价值”的僵化管理,守护自己内在的节奏。

向内探索,重塑自己的生活坐标

那么,出路在哪里?

我们开始 “生物黑客” (biohacking),尝试用科技优化自己的身体,仿佛是想在自己的血肉之躯里,找回一点点失落的掌控感。然而,讽刺的是,即便是那些 “高薪穷人” (HENRYs),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去尝试最新的健康科技,却依然被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无形的社会期望牢牢捆绑,无法获得真正的财务自由。

旧的成功范式正在失灵。于是,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应运而生。我们不再把所有希望寄托于遥远的退休,而是选择一次次的 “微型退休” (micro-retirements),在职业生涯的间隙里,为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,去旅行,去学习,去重新找回那个被工作掏空的自己。我们甚至开始选择 “清凉假期” (coolcations),躲避酷热,去往凉爽之地。这不仅是应对全球变暖的无奈之举,更是一种象征——我们在逃离一个“过热”的、过度竞争的系统,寻找一片能让灵魂“冷静”下来的栖息地。

找到一个平衡

将这些词汇串联起来,我们或许可以回想起高中写作文时常常用的,这是最坏的时代,这是最好的时代。的确,这是一个被技术撕裂的、混乱的时代。但我们何尝不是在进行一场伟大的、充满创造力的“自我调适”?

我们就像第一代学会与火共存的先民,正在学习如何与“人工智能”这种新的“火种”共存。也是氛围编程的魔术师,等待着AIGC率查重的猎巫审判,是优化身体的“生物黑客”,也是渴望“微型退休”的梦想家。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,一个开放、包容的学习者最真实的写照。


原文链接:Collins Word of the Year 2025: AI meets authenticity as society shif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