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我是OS——《自控力》与《福格行为模型》读书感想
如果我是OS——《自控力》与《福格行为模型》读书感想
如果说读完这两本书,只有一个概念能被烧录进我的底层固件,那我想要这句:
“诸如自控力、行动力,并非单独的品质,而是你整个生活系统的输出结果。”
意志力崩溃其实很难一下子出现,有时我们只是做的太少,没有那么优秀,缺啥补啥就好了。可怕的是在出现上述情况,没有达到预期时,苛责自己那“性能低下的CPU”没有完成任务,否定那宝贵的“第一步”,那可能真就时钟停摆,一点也做不下去了。
但现在我明白,我们不是实时操作系统,少量的超时是该被允许,该被包容的,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系统资源,去追求一个全局最优解,而不是把自己卡死在单个任务的自责上。
第一层:阅读源码——理解我们操作系统的底层逻辑 (《自控力》)
改变的第一步,是向内看,去理解我们心智的底层代码。《自控力》就像一本系统内核的说明文档,它揭示了我们许多冲动和诱惑,本质上是深植于硬件(跟不上现代社会的,生物学大脑)的底层中断(interrupt)。
面对这些高优先级的“中断请求”(比如压力下的暴食冲动),依照错误的“意志力”手册所coding出的”自律“,就像一个单线程的应用程序,试图通过不断循环着“我不要”来压制它。这不仅徒劳,更是一种对认知负荷的巨大消耗。这无异于用一个死循环去对抗硬件中断,结果必然是系统卡死或蓝屏。
因此,“我不要”在内心世界是失效的,我们需要给自控一个全新的定义,给放弃留出空间。
《自控力》给出的策略,更像是一个优雅的“中断处理程序”。比如“十分钟等待法则”,它并非拒绝服务,而是有意识地将这个所谓的高优先级任务挂起。在这宝贵的十分钟里,我们更高级的“处理器”(前额皮质)得以介入,进行逻辑运算和长远规划。这个过程,就是让那股破坏性的冲动不要一次次更猛烈地卷土重来,而是像第一次请求就被精准地打在空设备上,在平静中自然消解。
当我们不再耗费心力去和系统的底层代码死磕,而是去理解并设计与它共存的机制时,我们才能将宝贵的“CPU周期”释放出来,去探索真正的自由。
第二层:环境架构——为系统设计高效的交互界面 (《福格行为模型》)
理解了内核的局限性后,我们便可以将目光投向外部,着手改造我们与世界交互的“人机界面”(Human-Computer Interface)。《福格行为模型》就是一本关于个人系统交互设计的终极指南。它的核心公式 B=MAP
,可以被解构为一套环境架构的黄金法则:
- 动机 (M): 这是系统的“用户故事”,它定义了整个OS的愿景,但不能用于驱动每一次具体的点击。
- 能力 (A): 这是交互设计的核心——优化系统调用,降低执行成本。福格的“微习惯”策略,本质上就是将一个复杂的函数封装成一个“宏”,或是在桌面上创建一个一键执行的“快捷方式”。其目标是让“有益行为”执行起来更轻松,更快捷。
- 提示 (P): 这是行为的“触发器”或“webhook”。改造环境,就是有意识地配置我们的“通知中心”:卸载那些推送垃圾信息的流氓软件,并为重要的进程设置好Reminder。
将零食藏起来,就像修改了HOSTS文件,从DNS层面就屏蔽了对“垃圾食品服务器”的访问请求。将健身垫放在客厅中央,则是为一个名为start_exercise()
的函数设置了一个全局可见的高优先级快捷键。这套操作的核心,是承认内核的不足,并通过优化上层应用和交互环境来进行补偿,这才是高效的系统架构之道。
第三层:网络协议——在分布式系统中定位自己
一个操作系统并非孤岛。我们的行为深受所处“网络环境”的影响。我们都运行在一个看不见的“社会协议”之上,这个协议规定了数据包(行为)的格式和流向。我们的系统更倾向于发出与周围节点(他人)相似的流量,以维持网络的稳定连接。
而这个“网络”概念,可以进一步延伸。我们不仅是外部社会网络的一个节点,其本身也是一个由过去、现在和未来自我组成的分布式系统。
在这个系统中,如果你将“过去的自己”视为一堆无人维护的“历史遗留代码”,将“未来的自己”视为一个算力无穷、永远不会出错的“云端超算”,那么“现在的你”这个本地节点,就会永远陷在版本冲突和同步错误的泥潭里——毫无改变地原地踏步。
正确的版本管理策略是:将过去的commit视为宝贵的训练数据和调试日志,它记录了系统为何会演变成今天的样子。并将未来的main分支视为一个基于当前版本、可实现的迭代目标,而不是一个虚幻的神话。
别让昨天的bug报告成为今天拒绝编译新版本的借口。真正拖垮一个开源项目的,从来不是bug本身,而是核心开发者(你自己)的信心崩溃和社区停摆。
结语:我是永恒的Rolling Release
所以,如果我是一个操作系统,那我不想成为功能冻结、寻求绝对稳定的LTS,更不想成为某个一成不变的最终发行版。我愿意成为一个持续迭代,无限进步的Rolling Release。
这意味着,我接受我的系统永远不会“功能完备”,也永远不会“彻底无bug”。它是一个鲜活的项目,不断被“生活”推送着更新与补丁。
下一次,当系统抛出异常,当冲动和挫败感涌现时,给自己下一个命令:sudo run debugger
。
然后,在你的意识里,为这个冲动设置一个breakpoint。让执行流暂停,去“监视”内存中那些瞬息万变的变量——你的感受、你的环境、你脑中的念头。接着,查看完整的“调用栈”,去追溯是哪个隐秘的需求,最终触发了这次期望之外的运行。
当然,这个调试器并不提供对我们生物硬件的root权限。我们无法重写底层的BIOS,也无法随意超频我们的神经元。
但它给了我们最重要的习惯:看系统日志。
这些日志,就是我们的情绪、下意识的反应和行为模式。我们阅读日志,不是为了批判上一个版本的开发者,也就是过去的自己有多么糟糕,而是为了理解系统在当时的负载和输入下,为何会做出那样的响应。理解了日志,我们才能为自己的代码库,写下一条清晰的、充满洞见的 commit message。
然后, calmly ,git push
。